■本报记者 刘佳奇
●晨光漫过潮白河,河面漾起金鳞,几只白鹭掠过罗马湖,惊起一圈涟漪……回望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惊喜地发现“好环境”不只是远方风景,更是家门口的日常。
天蓝水清成常态
今年1至5月,顺义区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8.3微克,同比改善19.4%;6个国市考断面平均水质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漫步顺义街头,湛蓝天空、悠悠白云常伴身旁,深呼吸,满是清新空气。潮白河畔,水草摇曳,鱼儿嬉戏,市民悠然散步赏景,美好生态环境为市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万物和谐共生
近年来,“鸟中大熊猫”黑鹳频频光临唐指山水库,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大家架起长焦镜头静静守候,优雅的身影掠过水面,一阵快门声响起。截至目前,顺义区共记录生态系统72种、各类物种1254种,其中纳入北京市新记录种6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
出门见绿,处处有花
当生态治理渗入街巷肌理,顺义人推开窗,便与自然撞个满怀。34.27万平方米的小微绿地如繁星般点缀在顺义的大街小巷,56.58%的绿化覆盖率,将城市拥入自然的怀抱。出门见绿、处处有花,这正是顺义生态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2024年,顺义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68.3,连续5年稳居北京市非生态涵养区第一。
科技绘就生态画卷
顺义区打造一体化监管体系,依托遥感卫星、黑烟抓拍仪、餐饮油烟在线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守护碧水蓝天。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平台引入AI技术DeepSeek本地化部署,污染溯源分析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PM2.5、VOCs等污染高值点识别精准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