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两区”建设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义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打造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在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开放力度充分彰显。顺义区按照“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的工作思路,推动政策创新和项目落地。在持续开展政策创新方面,统筹“全产业链开放+全环节改革”,聚焦航空服务、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探索形成了打造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保税+消费升级”等16项“全国或全市首创、首批”试点政策,其中全国首创8项。打造首都机场“场内连程直转模式”,优化了出口货物国内到港后出库、提货交接、卡车短驳等环节,货物操作时长由原来的24至36小时缩短为3至8小时,整体时效压缩了70%。今年以来,3项新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案例已纳入市级复制推广范围。探索京津冀保税展示交易异地监管模式,截至三季度,已将三批共计1550件跨关区保税展示商品自天竺综保区发出,运往位于天津空港经济区新燕莎奥莱的王府井全球购首家京外店铺。
在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方面,顺义区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两区”建设以来,完成重点任务170余项,累计入库项目3588个,已落地项目2696个,均排名全市第一。
航空服务领域,新引入北京中航油国际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10个项目。航空安全实验基地二期项目总投资约14.1亿元,规划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民航)等6个中心,预计2025年二季度实现供地。
医药健康领域,北京市5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在顺义区打造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区。罕见病药品实现“保税备货、分次出区、临床应用”全流程操作,为全国首创。1至10月,天竺综保区进口罕见病药品17.3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的38.3%。目前,园区已聚集上药、国药、华润、强生、默克雪兰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辉瑞、诺华、拜耳等国际龙头医药企业通过天竺综保区开展进口业务,园区药品进口规模全国领先。
重点园区支撑更为坚实,开放活力持续释放。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企业636家,同比增长26%,注册资本达169.5亿元,同比增长18%。首都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点数达90个,其中欧美航点39个,国内最多。天竺综保区是全国首家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在2023年度全国150个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位列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今年前三季度进口药品货值达766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中德产业园是全国唯一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集聚德资及关联企业116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6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30家,常驻外籍高管及工程师约200人,是中德(欧)经济技术双向合作的重要承载地。
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温度全面呈现。顺义区坚持打造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率先落地北京市电子证照“码上办”“一码办事”应用场景,群众只需登录“京通”小程序即可授权调取名下20个电子证照。打造全市首例“竣工即交证”工业项目,多部门“并联”办理竣工验收、测绘备案等事项,最大限度压缩环节流转时差。探索数字赋能提升全程网办率,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集成办事平台,实现审批机关远程指导,优化审批流程。利用首都之窗“在线导办”服务模块提供“一对一”实时咨询解答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群众3800余人次。
下一步,顺义区将按照“两区”建设打头阵的目标要求,以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政策叠加优势,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打造国际化服务环境,为全市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国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贡献顺义力量。
百亿规模政府引导基金推动构建区域高精尖产业新格局
顺义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即北京顺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于11月27日揭牌发布。基金由顺义区财政局、北京顺义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顺义金控”,顺义金控与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署办公)及北京工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基金管理人为北京工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为响应国家对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号召,以基金促招商、扩投资、强产业,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助力顺义区构建高精尖产业新格局,北京顺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远期规模100亿元,首期10亿元。北京顺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将坚持“资金政府主筹,项目多层遴选,定期绩效评价”的原则,重点投向顺义区“3+3”高精尖产业,强化政府投资对重点产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构建区域高精尖产业新格局。
2010年12月,顺义金控与北工投资、北京市中小基金联合设立创投基金,正式开启基金投资业务。2017年7月,顺义金控作为财政资金的代持机构,发起设立了顺义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一期,基金认缴规模100亿元,首期实缴10亿元,基金管理人同为北京工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顺义金控已招引设立10只子基金,其中国家级基金3只,省部级基金2只,市场化基金5只,认缴总规模24.99亿元,实缴规模20.74亿元,招引子基金管理规模逾3500亿元。
多年来,顺义金控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围绕顺义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目前,顺义区在各主导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明星企业、重点企业、链主企业。比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功上市的理想汽车,半导体产业的泰科天润、特思迪、铭镓半导体、晶格领域,智能装备领域的博鲁斯潘等,均是顺义金控基金集群的被投企业。目前,顺义金控管理的投资基金及合作基金集群共投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企业159家,新质生产力企业907家,单项冠军企业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0家,高新技术企业1193家,独角兽企业49家。
二期引导基金将以直接投资为核心,同时辅以子基金投资和S份额投资策略。对于首期资金拟采取“3+N”模式开展对外投资。其中,“3”是指围绕顺义区的重点产业设立的三只产业子基金,“N”主要是指由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的N个领域,包含标志性产业项目直接投资和外部市场化合作子基金,将重点围绕顺义区“3+3”高精尖产业布局进行投资,即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新兴产业。目前,北京顺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已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预计年底开始开展对外投资。基金将继续发挥政策磁石效应,为顺义区高精尖产业汇聚提供资本服务和产业赋能,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对重点产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顺义区产业集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顺义法院为“两区”建设注入法治“新动力”
针对涉“两区”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领域高频纠纷特点,顺义法院会同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德产业园等园区,构建以专项工作站为哨点、站院协同、多元参与的重点园区、重点产业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推动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快速响应和源头治理,护航“两区”建设。
关口前移,做实纠纷化解专项工作站机制。顺义法院在重点园区设立全市首家服务保障“两区”建设法官专项工作站,针对性开展访企问需、法律指导、普法座谈等服务,大幅提高需求响应率。今年以来,面向理想汽车、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活动30余次;邀请“两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庭审观摩,以案释法;及时向政府部门、重点园区管委会、行业监管机构、涉“两区”企业等主体发送司法建议,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完善支撑,做强法院专项审判工作机制。确定涉“两区”建设重点企业名单,划定涉“两区”建设案件范围,由专项审执团队办理,纳入院庭长监督指导范围。妥善化解涉国外某航空公司的保险人代位求偿纠纷,实现收案后15日内成功送达,送达后30日内促成双方和解,调解后15日内全部履行到位,通过调解帮助航空运输企业减少诉累,真正实现案结事了。顺义法院与首都机场联合精准打击违反限高令乘机行为,结合企业履行能力分类采取失信惩戒措施,1至10月综合施策帮助企业修复信用2754条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凝聚合力,做优“法院+”纠纷化解联动机制。顺义法院与区商务局、区工商联及各园区管委会共同签订《关于涉“两区”建设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工作的意见》,建立纠纷联动预防、化解,定期会商,联合调研,信息共享等机制。成立全市首家基层法院入驻商会的优化营商环境法官工作站,打造优化营商环境“联建、联调、联宣”机制。协同顺义区总工会出台工作意见及规范,实现劳动争议案件委派、接收、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在线一站式办理。
纠纷化解效能显著提升。2023年以来,顺义法院共审理涉园区内重点企业案件579件,案件均得到妥善处理。2024年1至10月,顺义法院审限内结案率95.89%,平均审执天数为57.13天,均位列全市基层法院第一。顺义法院牵头负责的“解决商业纠纷”指标在2023年北京市区级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市第一。
经营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重点园区、重点产业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各方搭建了信息沟通的桥梁,实现矛盾“一站式”“一揽子”解决,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法治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依托12368诉讼服务热线,顺义法院开设“把脉问诊”暖企专线,响应率达100%;为涉航空、汽车、快递、文化、消防、石油化工、百货零售等多个领域的9家企业授牌普法驿站,提供“一对一”特色司法服务;邀请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院,针对优化涉企诉讼服务、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等方面征求意见建议,共谋治理举措。顺义法院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找准司法服务保障“两区”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裁判规则专项探索、案例专项研究,总结提升“法院+”工作经验,持续优化司法服务,助力产业聚集,为制度创新、项目落地、特色园区打造、重点工程推进等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顺义区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对经济发展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长期以来,顺义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精准发力、靠前服务,全力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治“先行”,聚焦规范引领,让营商环境更可预期。严格落实“开门决策”机制,坚持企有所需、政有所应,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利益,充分利用“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窗口,将听取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作为出台涉企文件的必要条件,提升企业参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广泛性、积极性。全面强化合法性审核刚性约束,全区将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文件和政府协议全面纳入合法性审核轨道,确保涉企决策、协议合法有效,努力营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文件清理工作,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备案审查力度,及时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2024年废止区级行政规范性文件51件,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助力”,聚焦行政执法,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提高执法水平全面“护企”,全区构建起“云平台+现场观摩+专题讲座”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新模式,编印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和典型案例汇编,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大力“助企”,全面梳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制作“涉企”全面检查单,有效避免多头执法。全区常态化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和执法公示专栏检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开展柔性执法全力“暖企”,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推广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引导经营主体自觉守法、专心创业。全区各行政执法机关共作出不予处罚决定2198件。
法治“赋能”,聚焦优化服务,让企业发展更具动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持续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普法活动,梳理17项涉企普法菜单,以“点单+服务”形式精准对接企业法治需求,开展中小企业法治沙龙、法治读书会、法律进园区等活动,覆盖企业80余家。积极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点,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企业服务接待窗口,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北京法律服务网,实现涉企法律服务端口前移、服务下沉。加快提升公证办理质效,及时响应企业法治需求,提供证据保全、现场监督、电子公证“全链条”公证服务,提升公证服务质量,切实增强企业“法治”获得感。
法治“护航”,聚焦纠纷化解,让企业经营更加安心。进一步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开辟涉企行政复议“绿色通道”,开展涉企行政复议宣传,让企业愿意并且善于通过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截至目前,全区共审结涉企复议案件49件,纠错率达24.5%,有效帮助企业维护合法权益。积极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发挥行政调解职能作用,加大涉企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和解力度,成功调解涉企案件9件。成立顺义区首家商事调解委员会——“帮企来”人民调解委员会,强化诉前调解优势,畅通涉企纠纷解决渠道。广泛开展涉企法治体检服务,成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团,组织律师、公证员进企业、入园区,围绕企业交易、经营、用工、财税等法律风险进行“上门体检”,累计服务企业120余家,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顺义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加快建设“港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平原新城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两区”建设成果持续显现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随着“两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顺义区政策制度不断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优质项目加速聚集。区统计局始终将“两区”建设作为局队中心工作,立足统计专业职能,聚焦《顺义区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做好统计服务,全力推进“两区”建设。统计数据显示,顺义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前三季度,顺义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顺义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0.3%,自贸试验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47.3%,比重相对上半年稳步提升,“两区”建设成果持续显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证照分离”改革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措施落地实施,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入库数量稳步增长,为顺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企业占规上企业的比重超八成,国际物流、商务会展、金融等重点领域规上企业数量逐年增长。自贸试验区规上企业数量在全市七个组团中排名第三位。
“两区”建设以来,制度和政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顺义区积极建设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制造与研发的协同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2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的47.3%。
“两区”建设以来,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国际合作新集群初见成效,外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联邦快递、康捷空、韩美等头部企业发挥积极带动作用,航空服务、国际物流、医疗健康等产业初步形成外资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外资企业数量占比13.9%,高出全区外资企业数量占比2.7个百分点,实现收入1782.4亿元,占自贸试验区营业收入的比重近六成,同比增长15.9%,高出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增速7.2个百分点,呈现出较好的发展韧性。
“两区”建设以来,各项政策红利叠加,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顺义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前三季度顺义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2.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经济规模逐步扩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68.8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1.1万人,人均创收166.2万元,同比增长2.6%。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9.1万人,人均创收163.5万元,同比增长11.2%。总的来看,顺义区“两区”建设持续推动制度和政策创新,高水平开放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开放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下阶段,区统计局将聚焦“两区”建设,扎实做好统计监测,持续优化统计服务,为推动顺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