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文娟
1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顺义区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暨提案工作表彰会,会上宣读了《政协北京市顺义区第六届委员会关于表彰六届三次会议以来优秀提案的决定》,对25件获得“优秀奖”、10件获得“鼓励奖”的提案予以表彰。
2024年,区政协委员通过提交提案等方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用,共提交提案255件,立案157件。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承办单位主动办理下,区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本报从优秀提案中选取4件,报道办复情况。
筑牢土壤污染防治防线
土壤污染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产品品质,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同时也会导致大气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区政协委员薛新颖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建议》提案。
薛新颖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及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提案交由区生态环境局办复。
强化农用地预防和保护。建立了区生态环境局承办,区农业农村局和区规自分局会办的责任体系。区农业农村局制发了《到2025年顺义区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宣传指导,推广一喷三防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对于复耕复垦中出现的新增耕地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深化耕地分类管理。目前全区25.8万亩耕地均为优先保护类,无受污染耕地。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顺义区积极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各镇已普遍建立“桶站集中,入户收集”体系,将村内路旁原分散的垃圾桶移至村外,设置垃圾分类桶站集中点,保洁员入户分类收集,垃圾车直接对集中桶站垃圾进行清运,提高垃圾收运频次,减少垃圾收运二次污染,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全部收运至处理厂进行规范有效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数据日共享调度机制,强化宣传动员,推进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农村菜田废弃物全部循环利用模式,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发酵为有机肥再还回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循环利用。近两年,顺义区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达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
强化重点企业源头预防。建立重点行业、企业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对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进行排查、监测,同时督促18家高、中风险企业完成新一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加强潜在污染工业企业土壤环境管理。顺义区率先建立全市首个“汽车行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示范区”,提出“土壤体检六步法”,通过构建“一排查”“一示范”“一转变”工作模式,提升全区汽车制造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和法治意识,有效控制重点行业土壤源头污染。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400余家重点企业的空间位置遥感核实监测及216个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点位核实监测工作。同时定期对区内2个工业园区和38家重点企业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重点监管点位、污水处理设施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未发现污染超标状况,整体土壤状况良好。
积极开展土壤环保宣传。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宣传活动,深入镇村、社区、企业开展“一对一”宣传,引导公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土壤,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让水库运行管理添“智慧”
水库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唐指山水库是顺义区唯一半山区缓洪、调节水库。2023年5月初,唐指山水库开始实施除险加固工程,采用工程措施消除水库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其原有的防洪功能,为今后水库承载常态化补水、涵养地下水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奠定坚实基础。区政协委员孙亮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唐指山水库数字化管护能力的建议》提案。
孙亮认为,应围绕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预警、防洪兴利智能调度、智能巡查管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唐指山水库的数字化、智慧化管护能力。
他建议,在充分共享水库上下游雨量监测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库区未控集雨面积内雨量监测密度,增设坝区在线雨量站配置,在坝前、坝后流态平稳区域建立水文监测站点,实现水位、流量实时在线监测。构建“数字孪生唐指山水库”信息平台,对动态监测数据、工程安全隐患等实现综合分析与集成预警,实现对库区安防监控、岸线巡查结果线上、线下协同管理与动态实时反馈。
提案交由区水务局办复。
区水务局开展了唐指山水库安全设施提升项目,主要包括大坝变形、渗压的自动监测、传输等自动化安全监测设施建设,覆盖全部库区范围的视频监测系统及安全提示语音系统点的建设,实现对水库的全天候智能化监测。
加快推动航空货运高质量发展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航空货运行业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区政协委员梁智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持续推动与加强货运业务发展的建议》提案。
梁智认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创新业务模式和拓展新市场。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货运代理等企业的联系,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
提案交由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办复。
持续提升首都机场航空货运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动国货航货站的改造升级、宝湾物流项目建设以及“京深航空物流中心”项目谋划,提升首都机场的航空物流服务能力。
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强化协同配合,完善首都机场货管委运行机制,属地政府、首都机场、航空公司、货代企业以及海关、公安等部门共同参加,各方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塑造推动首都机场地区航空货运发展的合力。搭建首都机场航空业务发展委员会,强化与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形成双方共同推动双枢纽发展的机制和共识。
完善航空货运发展体系。不断强化产业模式创新,紧抓跨境电商发展浪潮,依托首都机场国际口岸功能和国际航线运输能力,推动拼多多、菜鸟、希音等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相关项目加快落地;打通航空运输与终端销售对接渠道,促进高端生鲜在首都机场口岸入境。持续提升口岸效率,实施天竺综保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完成保税卡口和口岸卡口物流监管智能化改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入区人才的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京密高速二期获得市发改委批复,打通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进入市区的快速连接通道。加快机场西路路面铺设,打造首都机场环线,促进航空货运车辆快速抵离。
强化招商引资。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在运力投放、国际货量增量、中转货量、货运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进行支持。充分发挥首都机场产业发展平台功能和国航、国货航在航空运输领域的链主作用,吸引航空货运上下游企业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聚集发展。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化大区
近年来,顺义区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智慧医疗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集群化初步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区政协委员刘波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促进顺义区创新药行业发展的建议》提案。
刘波表示,希望区政府持续加大对医药研发服务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建设医疗科技园区,进一步吸引创新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医疗产业基金,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提案交由区经信局办复。
顺义区围绕创新药物赛道,培育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头部企业,加快汇聚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潜力企业,不断提升行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医药企业加速产业化并发展壮大,率先实现创新药突破。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主动融入“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大局,印发实施《顺义区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工作方案》《2024年工作任务分工清单》和《2024年对接“三城”指标分解清单》,精准到“三城”对接技术、成果、人才团队,重点与“三城”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深度合作。
持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提升区域人才服务水平。为符合北京市政策要求与条件的人才办理人才引进,打造高水平战略人才队伍。依托“梧桐工程”人才服务专区,开展人才培训、项目评审、政策解读、政企对接等系列活动,有效发挥人才服务专区的“阵地”作用,通过组建国际人才专员队伍,配齐配优工作力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精准服务各类人才需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抓住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突破和专业化服务关键环节,构建六合宁远、安龙生物等企业联合布局,集聚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平台型研发服务外包与服务机构,搭建医产促进平台。推动医院临床资源面向区内药物创新、器械研发等开放,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建设合同研发机构(CRO)、药物发现平台、动物实验平台、检验计量检测平台、生物医药审评审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小试中试平台,加快打造新药筛选、安评、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等公共服务平台。
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做实产业政策支撑,制定专项产业支持政策,重点支持项目落地、临床取证、成果转化等环节。做实基金支撑,设立顺义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采用项目投资或子基金等方式扶持和引进重点项目。做实专业化运营团队,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利用空港开发区、南彩镇等地已建成园区或新建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园,提供专业化服务。